空氣中彌漫的是濃厚的消毒水味道,在大功率風機的轟鳴聲中,30多名醫技人員穿著厚厚的防護服,爭分奪秒地在氣膜實驗室內做核酸檢測的各項工作。
每天,來自全市多地的5.5萬管左右樣本在這里經過2—3個小時的檢測、匯總后,生產數據,成為各地制定防疫政策的依據。
3月27日,位于陽信縣體育館內的迪安雷迪氣膜實驗室外。山東省援助濱州核酸檢測醫療隊總指揮、省立第三人民醫院檢驗科副主任技師程世亮盡管臉上寫滿了倦意,但依然信心滿滿地告訴記者,核酸檢測是疫情防控的基礎。3月17日以來,來自全省多地的支援人員日夜輪轉,實驗設備24小時運轉,努力提高檢驗速度,確保檢驗準確度,全力服務和保障濱州疫情防控盡早實現“動態清零”。
設備不停,人輪休,實驗室醫技人員4班次輪流上崗,平均每天檢測55萬人份左右
3月16日下午,正在上班的程世亮接到了來陽信進行支援的緊急通知。2020年以來,程世亮先后參加過赴新疆和青島的抗疫工作,算是一名抗疫戰線上的“老兵”。接到“命令”,他趕緊回家收拾行李,告別家人,踏上了趕赴陌生“戰場”的大巴。
程世亮在為大家講解注意事項
17日凌晨1點多,在寒冷中,大巴抵達陽信,同行的還有來自省和濟南多個醫院的醫技人員。他們與先期抵達的棗莊、泰安等地的醫技人員集結完畢,進入“陣地”,開始了與時間賽跑的“戰斗”。
程世亮介紹,整個氣膜實驗室分為樣本接收區、試劑準備區、樣本制備區和擴增區四個功能區。樣本抵達實驗室后,首先接收、貼碼,進行信息錄入。在試劑準備區,醫技人員對試劑進行分裝,并準備擴增反應液。然后,試劑和樣本通過傳遞窗送達樣本制備區,醫技人員對目標核酸進行提取、上板、加入試劑后通過傳遞窗送至擴增區。擴增區由機器測定數據進行測定、分析,并出具結果。結果上傳至系統,生成報告。
程世亮在實驗室內工作
由于核酸檢測樣本量很大,氣膜實驗室24小時運轉。程世亮說,為了保障檢測速度,醫技人員實行輪班,6小時一班,一天4班倒,每班次35人左右,做到了機器不停,人輪休。
程世亮告訴記者,醫學檢驗專業被稱為醫療的“偵察兵”。目前實驗室每天的樣本檢測數量在5.5萬管左右,按照“10人混檢”計算,平均每天55萬人份左右。這些檢測結果是各地制定防疫政策的基礎和依據,希望通過自身的努力為濱州抗疫爭取時間,作出貢獻。
實驗室的醫技人員每天高強度工作,但依舊咬牙堅持。他們相信和期待著春暖花開,疫情離開
27日下午6點,夕陽西下,吹來一股股涼意。
陳永新裹著厚厚的羽絨服,坐在體育館外的簡易桌凳上,不停地給自己灌水。剛剛從實驗室出來不久,他既要補充汗水帶走的水分,又怕自己感冒。
陳永新來自濟南千佛山醫院檢驗科。今天這一班他完成了20板的取樣工作,每板90管,正好是1800管的量,相當于18000人份的樣本。
陳永新在實驗室內工作
但完成這些,并非說得那么容易。他告訴記者,加樣是非??简灱夹g、耐心和細心的一項工作,要通過加樣槍和加樣針,從試管內提取出微量樣本,然后將樣本轉到實驗板上,才能進行讀取。每完成一次取樣,都要換一次加樣針,依靠的主要是眼睛、肩膀和大拇指。
援濱人員鄧飄的大拇指磨起了繭子
“忙碌的過程還好,但一旦停下來,肩膀和大拇指就會感覺到酸脹?!标愑佬抡f,很多醫技人員的大拇指因為長時間加樣,磨起了水皰,有的出現了痙攣。
楊守磊是泰安市新泰市人民醫院檢驗科的一名醫生。這次,他是與同為檢驗科醫生的妻子一起來濱州支援的。
新泰市援濱團隊,左一位楊守磊。
3月14日晚上,他們夫妻二人以及另外5名同事,帶著救護車、醫療物資連夜趕到濱州。根據需要,他們首先來到濱醫附院檢驗科幫忙開展工作。3月17日,根據指揮部的指令,他們又投入到了陽信縣氣膜實驗室的工作當中。
3月18日,楊守磊在濱州度過了自己44歲的生日。與記者談到這些天的感受,他眼里有光,告訴記者,自己是一名共產黨員。孩子已經上大學,家里的牽掛要少很多,可以更多精力投入進去。雖然累,但令人欣喜的是,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陽性數量不斷下降。
楊守磊說,自己想將一句祝愿送給濱州人民和支援濱州全體醫技人員:“愿春暖花開,疫情離開;你我相約,美好未來。濱州加油!泰安加油!山東加油!”
稍微一頓,楊守磊又握緊了拳頭,有力地說道:一定會的!
氣膜實驗室建成時間提前了38個小時,按照10混1的方式進行采樣檢測,每日最高可檢測100萬人份
在氣膜實驗室內外,除去來自省內多家醫院的醫技人員,忙碌的還有迪安診斷山東分公司(以下稱“迪安”)的工作人員。
迪安山東分公司副總經理王麥霞說,她3月15日帶領團隊40人來到陽信。當時,氣膜等絕大多數器材和配件在經歷了長途運輸后,已運抵陽信。
15日上午,氣膜實驗室開工建設。為了加快進度,陽信縣派出了50名消防指戰員進行協助。迪安工程人員和技術人員則連夜進行設備調試。16日中午,實驗室里里外外全部安裝就位。下午1點多,第一批樣本進入實驗室。
迪安團隊部分成員
王麥霞說,從開始到安裝完畢,只用了15個小時,比正常提前了38個小時。陽信的氣膜實驗室,也是迪安設在山東的第一個氣膜實驗室。
為做好本次核酸檢測的運維服務和保障工作,迪安對工作人員進行了分工,設立了統籌小組、數據小組、生物安全小組、實驗室管理小組、后勤保障小組、信息化小組。
實驗室現場工作人員趙真告訴記者,建立氣膜實驗室,主要是要快速檢驗,是跟病毒賽跑,但首先要以安全為前提。所有進入實驗室的醫技人員,首先要進行一輪培訓,怎么穿衣,穿衣順序;出實驗室以后,從哪個位置開始脫防護服,先脫哪件再脫哪件,怎么消毒,都有嚴格的流程和規范。同時,醫技人員進入實驗室之前,也有專門人員對防護服穿著規范進行檢查;進入實驗室后,還要再仔細檢查一遍;出實驗室之前,同樣有專門人員對醫技人員的防護服進行消毒。
趙真說,實驗室建設和使用初期的16日到22日,迪安診斷幾乎所有人員都吃住在體育館內,每天只睡2、3個小時。后來,在安排好輪值班的同時,他們把休息點設在了4公里外的陽信縣第二中學學生宿舍內,為的就是一旦出現問題,能盡快趕到現場。
大學飯店服務團隊24小時在線,為援濱團隊營造家一樣的溫暖溫馨環境
“凌晨3點05分,山東醫科大3人出發;4點08分,山東醫科大8人返回......”3月27日晚上8點多,記者在大學飯店看到了一份記錄支援濱州醫療隊的進出飯店時間的登記表。
現場值班的濱州市機關政務保障中心國資科科長孟超告訴記者,由于各點上進行倒班,所以每天有20次的進進出出。
大學飯店主要負責接待和保障惠民和陽信兩個方向113人名醫療人員的食宿。3月12日以來,孟超就和公安力量入住了進來,提前部署,對酒店的食品衛生、安全保護等并進行了檢查,確保醫療隊能在大學飯店有一個溫暖舒適的生活環境。
大學飯店為了做好服務保障,安排了14名服務員做好餐飲、安保、衛生清潔、后勤等工作??偨浝韽埨^貴說,餐飲食宿方面,實行精準一對一服務,因為大家回來的時間和出發的時間不一樣,為了確保大家回來后就能吃上熱乎飯,飯店每天最少要做11次飯。同時,對每個人的習慣一一記錄,做到“私人訂制”。
相比于胃里暖暖的關懷,服務保障團隊也努力給援濱團隊心理上的溫暖和擁抱。有援濱團隊入駐以來,不管幾點幾個人,不管是出發還是歸來,孟超都帶領著安保、酒店服務員站在門口微笑著迎接和相送。
孟超說,大家舍家撇業來到濱州無私支援,作為濱州人,我們內心充滿感激。只要大家住在這里一天,我們就會百分百努力,為濱州戰“疫”早日勝利貢獻自己的力量!